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從最近出的相機看鏡後距

最近的相機很熱鬧

Canon出了 1.5" CMOS 14MP, 等效 28-112mm/F2.8-5.6 的 G1x,這甚至比 4/3的感光元件都還要大!從 DPReview 可以看到體積約末和Panasonic 的 GX1 相當,只是多出了上面那個光學觀景窗。

Fuji 則是發表了 X Pro 1,APS-C 16MP、拿掉了 low-pass filter、新的color filter array、延續 X100 的 hybrid viewfinder。

Canon 看起來就是要持片幅威力在 mirrorless 市場中卡位,又不想上打自家的DSLR。Fuji則是大玩感光元件想做出市場區隔。在我看來最近的相機趨勢,就是縮短鏡後距。


到底,為什麼要縮短鏡後距?


在 DSLR 時代 Olympus 就大聲疾呼:「略小的感光元件加上普通 DSLR 的鏡後距,可以達到直射光來改善數位時代的邊角畫質。」對應的是大家會說 Leica M-mount 就是因為鏡後距短所以鏡頭才能這麼小、光學素質又這麼高。

Olympus 在推出 micro 4/3 的時就解釋,縮短鏡後距就是為了縮小鏡頭體積,對應的變形失真、色散失真,則必須依賴某種程度的數位修正。Sony 百家插香爐口、鏡後距只有18mm的 E-mount,轉接老鏡一直有紅移的問題,直到 NEX-5N 都無法解決。我的感覺是,鏡後距不是愈短愈好。

M43 跟 Leica 差在那?為什麼說法這麼不一樣?在我看來,底片感光不受入射光角度的影響,是關鍵差異。

有趣的是,Fuji X Pro 1 的鏡後距是和 E-mount相當的 17.7mm。而Fuji自家的 Point & Shot X100,鏡片和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更是只有5.6mm。但是因為是定焦鏡頭、入射光的角度是固定的,所利用偏移 micro-lens的方式來補償邊角畫質。

從EXR-CCD開始,Fuji一直都是最愛玩感光元件的廠商。身為 F200 EXR的使用者,我並沒有覺得那塊 CCD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直到出現 F300 EXR 可以利用這塊 EXR 的特點做出相位對焦,我才開始覺得有點意思。

不過,拿掉 low-pass filter、偏移 microlens,這都是我欣賞的手段。


那,鏡頭體積真的小了嘛?


M43的20mm/f1.7、NX 的 30mm/f2.0 的確都蠻小巧的,但是 NEX 跟 NX 的 18-55mm kit lens跟DSLR使用的kit-lens相比,體積並沒有小多少。我想這就是為什麼 Nikon 1 系列、Panasonic X-lens都採用關閉時縮回收納的方式來縮小體積。


這一切讓我開始反思為什麼要使用 ILDC。這些買 ILDC 的人,多少人買了 kit 之外的原廠鏡頭?這讓我不禁覺得 G1x 應該是有他的市場。變焦範圍大於 ILDC 的 kit-lens、廣角端光圈也大了快一級,只要軟體端跟操控上都跟的上,用起來應該會比大多數 ILDC 更為方便,價位上也比 ILDC 加上兩顆鏡頭更便宜。而大的感光元件,又可以在付出一點體積代價之下,狂電 S100、LX5 之類的隨身輕便變焦數位相機。


好吧,我只是不喜歡那個光學觀景窗,好歹也放在最左邊讓我偽裝一下RF相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