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 Fig. 9,用語音的清晰程度來評分反射的方向和延遲。結果是延遲愈少清晰度愈高,而無論是多少延遲,都是以 60度 (我猜這是該實驗最大的角度) 效果最好。Fig. 12 用樂曲測試來自不同方向的延遲聽者的評分。結果是 40 - 90 度效果比較好,但這和樂曲有關,該測試中的兩個樂曲一個在 90 度最高分,一個在 90 度沒有特別影響。
結論:來自側面的反射很重要,但是一般房間的反射音量不夠大、延遲也不夠久。Toole 以此論證多聲道的潛力。對我來講,則是讓我對 Dipole 喇叭愈來愈不理解。到底為何 Dipole 喇叭能從聽感空間裏面消失呢?!Dipole 的重點不就在於消除側牆音、強化後牆音?
Fig. 14 in "Loudspeakers and Rooms for Sound Reproduction - A scientific Review" by Floyd E. Toole |
多反射之下的 Fig. 6 會變怎樣呢?Toole 直接在兩個模擬的客廳重做了這個實驗,結果為 Fig. 14. 我們可以看到這幾條曲線變得比較平坦,甚至是連感受到有變化的曲線都變得平坦。但是不同的模擬客廳被聽出來反射音的絕對音量有所不同。而且音像變大和被聽出來所需要的音量差距變小了。
Toole 在這個小節的結論是: "The basic audible effects of early reflections in recordings, therefore, seem to be remarkably well preserved in the reflective sound fields of ordinary rooms. There may be reasons to attenuate early reflections within listening rooms, but this, it seems, is not one."
我們就算在一個客廳裡,也是可以聽出來錄音本身的空間音!要注意的是,Precedence effect 是針對音源的方向性,反射所造成的音染、音量增加,我們都還是會感受到的。早期反射最糟糕的狀況就是造成音染,而好的影響則是音像變大、語音辨識度提高。
我自己的推論是,針對早期反射使用散射而不是吸收,也許有潛在好處。一來是一個很多吸收的小空間,我們的大腦會傾向無響室的處理,這時候只要有一點點反射音我們就會聽出來 (Fig. 6 vs. Fig. 14)。相對的,如果是一個正常的客廳,我們反而不容易聽出來有反射音!二來是擴散可能可以降低音染。音染的來源是反射來自於固定延遲造成的 comb filter,透過真正用大質數設計的擴散板,只要深度夠深、寬度夠窄,就有可能增加延遲的分布,進而降低 comb filter 和音染。
在我自己的試驗中,把喇叭 toe-out 之後聲音的空間感有比較好。我推論是因為 toe-out 之後喇叭的輻射場型在側牆方向增加不少、又降低了直射音量。如此一來一往可能就讓側牆反射高到足以造成音像增大的效果。
十分可惜這些實驗都針對比較大的延遲,對於 10ms 以內的延遲著墨不多,這才是小空間會遇到的狀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