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Floyd Toole 談喇叭設計

從 Linkwitz 的網站上看到 Floyd Toole - Sound reproduction – art and science/opinions and facts 的連結,很好的整理了喇叭設計的目標和對應的實驗依據,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筆記。

  1. 認知科學和心理學是處理主觀的部份,至於電學和機械的量測,則是一種客觀的量測。音響設計的一大部份就是要理解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關係。(4:45)

  2. 任何和人有關的測試,都需要 double-blind,否則光看外型我們就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是喇叭的低音測試,學理上對低音影響最大的是擺位,所以他們也測試了同樣一支喇叭在不同位置的時候,請人評分。Double-blind 的時候同一支喇叭在不同位置分數會不一樣,但當沒有 double blind 的時候,分數幾乎只跟外觀有關係了。(13:59)

  3. 理論上在不同房間,同樣的喇叭也會有很不一樣的表現,但是double-blind 的主觀評分卻總是能準確的評分喇叭。也就是說,好喇叭在大多數房間都是好喇叭,爛喇叭在大多數房間都是爛喇叭。人耳和大腦是可以處理房間造成的影響的。(17:00 - 21:20)

  4. 在低頻,聲音由喇叭輻射出來的總能量為主,在 10kHz 以上,聲音由 on-axis 主導,在兩個頻率中間,聆聽位置的頻率響應可以用直射音和反射音的總和來預測。(29:15 - 33:00)

  5. on-axis 決定了我們聽到的直射音音色,off-axis 決定了我們聽到的反射音色。因此一支 on-axis 平坦的喇叭,如果場型設計不佳導致聆聽位置聽到的直射音和反射音的總合不佳,是「不能」用等化器來修正的。因為等化器會同時改變直射音和反射音,一個 on-axis 平坦的喇叭經過等化就不平坦了,也就是直射音的音色反而變差了。這段他舉例的是 KEF 105.2 (28:00 - 29:08, 34:00 - 34:30)

  6. 因為錄音師用的監聽設備沒有標準,所以錄音的成品就變得百百種,這時候 tone control 其實很有用 。 (45:55 - 46:50)

  7. 喇叭設計的幾個要求。對所有頻率而言,平坦的 On-axis、平順的輻射場型、平順的 Power Response、沒有共振。1/20 Oct 的量測是必要的,傳統的 1/3 Oct 是不足的、低頻要處理好。(57:15 - 60:05)

  8. 有問題的共振在所有方向都存在,但是可以用 EQ 修正,這是主動喇叭的一大優勢。(61:38 - 61:45)

很可惜只有非常少數的喇叭有給完整的場型量測,之後我想用他分享的這些東西,來檢視 LSR305 這隻喇叭。


Edit 1: 修正一些標點符號:﹝「不能」, (45;55 - 46:50), 沒有共振,,(61:38 - ˊ61:45)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JBL LSR-305 小改裝

Amazon 上 NoteSecondTime 建議把原廠的 choke 拿掉,改成四顆 GINO UF70B Cable clip 繞成的電感, 他的敘述很清楚,以下是我的改裝過程,要注意改裝就沒有保固了歐!

1.  移除背板周圍的八顆木工螺絲,小心的把背板往外拉。因為 PCB 大小幾乎等於音箱內部的大小,有些地方會稍微卡住。拉出來之後在 PCB 中央會有一條電線,那是前面 白色 LED,可以直接把接頭從 PCB 上面拔起來。


2.  這時候把背板往外翻開,就會看到兩顆甜甜圈形狀的 choke,用束帶固定在 PCB 角落的那個孔上。可以看到兩對線分別接到 HF 和 LF 的正負兩極。把 HF 接頭拔下來、再把繞在 choke 上面的線解開,最後把 choke 拿下來。黑線是負極,雙色線是正極。但是不要同時把 LF 和 HF 的接頭拔下來,一不小心弄反有可能把高音單體燒掉。



3.  然後把兩條線撕開長一點,分別繞上一個 UF70b,如下圖:



4.  最後塞回去的樣子如下圖,記得把 LED 接回去。如果不喜歡那個白色的光,也可以不接。

   


NoteSecondTime 把 HF 和 LF 都改裝了,這也是我一開始的作法。但是聆聽一陣子之後我覺得低頻變小聲了,就嘗試把一個聲道 LF 的那兩顆拔掉後,把兩個聲道擺在隔壁試聽。這樣一比較就確定了低頻的音量真的差不少,所以我最終只有改裝 HF。


LSR305 的輸出用的是 Class-D ,這種設計的後級在輸出到單體之前需要有一個低通濾波器,否則單體可能會被人耳聽不到的超音波訊號給燒掉,而這個濾波器的元件好壞會大幅度影響性能。這個改裝的目的一來是拿掉 choke,二來是增加這個低通濾波器對高頻的衰減。

一般的音樂低頻的能量遠大於高頻,如果低頻音量受到這個改裝影響,表示這個小小的鐵蕊 cable clip 可能已經磁飽和了,這會大幅度增加非線性失真,所以我決定拿掉。至於高頻的那兩顆,我用 REW 量測改裝前後的差異,非線性失真並沒有增加,因此至少沒有降低原先的性能。高音單體因為線圈繞的圈數少,單體本身的電感性就比較弱,因此比較可能受惠於這樣的改裝,來進一步衰減超音波的能量。

我原先一直覺得 LSR305 的高頻不如 Tannoy Reveal 601p 好聽,這樣改裝之後我感覺進步不少。LSR305 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需要調大音量才比較動聽。我的推論有兩個:第一是內建的 Class-D 其實動態不夠大,因此音量不大的時候細節都被 Class-D 的雜訊蓋過去了。我推論高音單體的那個斯斯聲就是 Class-D 的雜訊,當我把音量逐步調小的時候,我無法在斯斯聲之中聽到任何樂音,而這是不合常理的!像收聽訊號很差的 AM 電台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很大聲的雜音中依稀聽到本來的聲音,訊號和雜訊並不是全有全無的關係啊。第二點是那個 PP 振膜,PP 優秀的內阻尼讓他沒有什麼糟糕的共振,但這可能也會吃細節。

這部份和電路以及單體有關,沒有什麼簡單改裝能改善,只好開大音量啦。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JBL LSR305 輻射場型

在 Amazon 上買了一個餐桌上的轉盤 (Lazy Susan) 來量測喇叭的輻射場型。上面本來就有等分的六個橡膠墊,拿出圓規和直尺畫出等分線,操作兩次之後得到每 15 度一格的位置。

量測的方式如同上一篇 《JBL LSR305 on-axis 頻率響應》,在一公尺的距離用延長桿和  time gating 量測。我發現之前用的 -0.2ms 到 3.8ms 只有在軸線附近能用,所以這次都是用比較保守的 -1ms 到 1.5ms。軸線附近的結果如下圖:

0 度 ~ 60 度,每15度
可以看到隨著角度增加,輻射場型的變化在全頻域都是很平順的,這表示放進房間之後,反射音的頻率內容會和直射音相當接近,人腦比較容易把他處理掉而忘記我們是在房間裡。


0度, 75度, 和 90度
這張圖顯示了喇叭側面的頻率響應,側面基本上是面板散射效果最明顯的時候,可以看到頻率上上下下的有高點和低點,和前一張圖比較就可以發現,在  7kHz 的音量其實和  60 度的時候蠻接近的,也就是說側面還是有相當的輻射!


180, 150, 120, 90, 和 0度
從後面量測的輻射場型,因為結果實在太亂了,所以我是每 30 度為一條曲線也加上 1/24 oct 平滑。也把正面和側面也標上去做為比較。基本是我們可以說從正面 75 度一路正後方,輻射的強度其實是差不多的,約是低於正面七到十分貝左右,但是散射的影響很大,所以頻率響應都非常的不平坦。

要提醒的是因為這次 time-gating window 很小,所以低於 2kHz 的數據其實參考價值不大。理論上頻率夠低的時候,輻射場型會變成 monopole,其輻射強度在全方向都一致才對。但是 400Hz 可能也不夠低就是了。

這次學到的東西是,淺號角 / 波導 大概可以控制輻射場型到正負六十度,但是其他方向並不是就完全沒有輻射了!以 JBL LSR305 而言大概比正面低不到 10dB,我猜想長號角在這方面的表現應該會比較好。

場型控制的兩大極端大概就是長號角和完全沒有面板的喇叭,像是把單體用鋼鎖懸吊在空中的偶級喇叭 (Dipole) 或是直接單體朝上發射的單級喇叭 (monopole)。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JBL LSR305 on-axis 頻率響應

看了Troels Gravesen 討論量測喇叭的文章之後,手很癢決定 DIY 配件來搭配我的 MiniDSP UMIK-1,去 Home Depot 買了 1/2" 的 PVC 管和一段幫水管保溫的泡棉,組合起來如下圖,雖然那段泡棉不是絕對的平滑,但是我就這樣將就用了。希望泡棉的截面積還算小,另外是希望泡棉或多或少有點吸收效果。

自制麥克風延長桿

加這樣的延長桿目的是把腳架造成的反射時間往後移,之後再透過 time-gating 來消除房間和腳架的影響。調整延長桿儘量水平、麥克風在高音單體中央的高度、距離一公尺,就能開始量測了。至於我的書架和螢幕就不管他了,畢竟我是想要了解這對喇叭在我房間的表現,而不像 Troels Graversen 是要了解高音單體本身的表現。

100cm on-axis 量測架設
我用 T410 HDMI 輸出到 OPPO BDP-103,軟體使用 REW (Room EQ Wizard) ,REW 輸出音量為 -3dBFS,BDP-103 音量為 80/100,喇叭本身的音量旋紐設為 4.5,HF/LF 調整都設為 0dB。第一輪量測重點是高頻反應,我的掃頻範圍從 250Hz 到 24kHz,長度為 1M 、平均八次量測。對應的 Impulse Response 為下面紅色圖,橫軸是時間 (ms)、綜軸是全輸出的百分比 (線性標示),丟了那兩個枕頭在地上的結果是淺綠色圖,可以看到 2.5ms 的反射波不見了,這樣我就能把 IR Window 設為 -0.2ms 到 3.8ms,對應的頻率解析度為 250Hz (1/4ms)。4ms 之前的那個小振盪應可能是來自於我掛在延長桿後面的麥克風盒子,下次應該用線吊一罐寶特瓶的水。


地面反射:(上圖) 只有地毯。(下圖) 加了兩個枕頭。

加上 IR Window 之後的頻率響應是下圖中的深綠色曲線。要注意的是不要把 250Hz 到 1kHz 之間的振盪太當一回事,要記得這是軟體用平滑曲線連接離散的 250Hz、500Hz、750Hz、1000Hz 的結果,所以看起來很平滑其實是騙人的。

做為比較,我把麥克風的距離移到 50cm,加上 1/48 八度 (octave) 的平滑之後降低 6dB 來補償距離造成的音量變化,用灰色畫出來,要注意這條曲線沒有使用 time-gating,因此上上下的頻率響應可能來自於喇叭本身也可能來自於空間中的反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 1.5KHz 以上 50cm 量測的結果平移之後和 加上 time-gating 的 100cm 量測結果差別非常小!

因此,50cm 量測結果可以視為 1kHz - 3kHz 之間的高解析度量測 (相較於 time-gated 100cm 量測) ,當頻率繼續往下的時候,房間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也可以看到 50cm 量測上下振盪的幅度也越來越大,也愈來愈不適合做為 on-axis 的參考。但是我們可以說這兩個量測在 250Hz 到 1kHz 有類似的表現。這個喇叭的 on-axis 頻率響應平坦度上到 10kHz 算是 +-2dB,到 20kHz 則增加到 +-4dB。


on-axis 頻率響應

要進一步了解喇叭低頻的表現,近場量測是一個很好的手法,麥克風要儘量接近單體但是不能碰到,如下圖。這樣量到的音量當然會比 100cm 量到的大很多,因此我們要使用適當的值加以補償。我使用 mh-audio 的工具網頁來計算,考慮紙盆到懸邊的半圓凸起,直徑為 9.5cm,設定要校正到 100cm,得到兩個偏差值,分別是 32.5dB 和 26.5dB,後者是給 in-wall 喇叭使用的,所以我把量測到的結果降低 26.5dB 之後用黑色畫在上面的圖中。首先可以注意到在 52.4Hz 的時候單體是不發出聲音的!這是因為箱體和低音反射管對單體造成的負載效應。要正確了解這個喇叭的表現,我們也要量測低音反射管的輸出!結果是綠色的線,這個低音反射管的直徑是不停變化的,我用開口處 6cm 計算得到的偏差量是 36.5dB。非常剛好的在 52.4Hz 低音反射管的音量比起低音單體峰值音量 (~200Hz) 低了約 3dB。表示這對喇叭的 -3dB 在約 53Hz,以我的反射管量測結果 -10dB 出現在 38Hz,但考慮在這個時候低音單體輸出和反射管輸出是反向的,因此 -10dB 頻率會往高頻偏移一點,JBL 原廠規格上面寫的 43Hz 沒有誇張。


近場量測低音單體


最後在我的聆聽位置也量測了頻率響應,結果是下面的淺綠色曲線。我的喇叭位置和聆聽位置是一個夾角大約 66 度的等腰三角形,擺放位置是以低頻的平坦為目標。量測的時候雙聲道都打開,因此音量和距離都不一樣,偏移量 -2.5dB 是以 3kHz - 4kHz 銜接另外兩個量測 (100cm time-gated 和 50cm) 為目標。




三點觀察,第一是 10kHz 以上的震盪明顯變小,這是因為我的聆聽位置稍微偏離高音單體軸線的關係。soft-dome 單體振膜震盪的時候單體中央和外緣會反相,在軸線上就表現在為量到的高頻起伏,但是偏離軸線之後這個問題就會小很多。

第二是低頻震盪的非常明顯,高低起伏達 20dB,甚至到 700Hz 都還很明顯,我猜測這是因為我的房間空蕩蕩的,沒有什麼家具的結果。

第三是 200Hz 到 500Hz 的凸起,這和近場量測結果是一致的,兩者在中低頻分別都比 1kHz 附近高了4dB 和 7dB。雖然近場量測可以降低房間的影響,但是當大面牆壁距離喇叭只有一公尺左右的時候,無論如何都是會有影響的。我想這也是一些喇叭設計軟體都強調會考慮牆面的關係,如 LspCAD ,Martin J. King 的模擬結果也都是包含了牆面、地面、天花板的影響。


我相信這對喇叭 JBL 是以無反射室 on-axis 平坦為其中之一的目標,但在房間裡面的時候,200Hz - 500Hz 這個頻段的凸起可能會造成一些困擾。JBL 把 LSR305 的 +-2dB LF Trim 設定在 115Hz,對於我描述的這個狀況並沒有幫助,我平常是把他設定為 +2dB,改善 100 Hz 附近的銜接。或許我該考慮買一些四吋厚的吸音棉來處理 200Hz 到 500Hz 的這個問題。


PS. 關於低音反射管和低音單體的關係,可以參考 Stereophile John Atkinson 的文章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LSR-305 設計探討


PCB of LSR305
前一陣子在 gearslutz 看到 TobyToby 對於 LSR305 的解說,赫然發現這對便宜的主動喇叭居然在電路上也頗為用心,採用了數位分音的設計。輸入訊號透過一顆  Cirrus Logic CS5341 ADC 轉成數位訊號,是照片中間那顆小小的 IC27。ST STA350BW 處理數位分音和 PWM Class-D 的輸出,是右邊那顆比較大的IC28,我其實蠻驚訝 STA350BW 居然不用任何散熱片。也因為是數位分音,高低頻的增減旋紐是直接控制 STA350BW,音量旋紐也是直接調整數位音量。

因為是數位分音,輸入音量要越大越好,這樣才能保留原始訊號的動態範圍,使用者應該要用喇叭後面的音量旋紐調整到適當的聆聽音量。LSR305 的輸入有兩個選擇:-10dBV 或是 +4dBu,前者的最大輸入電壓是 +6dBV,對應是 2 Vrms 的紅皮書 CD 輸出電壓。後者的最大電壓是 20.3dBu,對應是 8 Vrms,大概只有專業級的錄音器材能輸出這麼高的電壓。

數位分音也解釋了為什麼我之前的經驗是 DAC 的音量要開得很大聲音才好,如果 DAC 輸出的音量太小,後端又是數位分音,那音樂的動態會整個不見!

照 TobyToby 所言,他用 -10dBV 的檔位接上專業錄音器材,以取得更大的音量和更好的動態範圍。依照他的經驗,說明書上標示的並不是絕對最大的電壓。但是我想這還是要用校準用麥克風,檢查 0dBFS 波型是否有被上下切割,才是比較準確的驗證方式。

右邊那四顆黑黑高高的就是輸出電感,為 Class-D 輸出級最重要的一個元件。也可以看到喇叭內部只是用最基本的紅黑線,接頭也是非常簡單的壓力接觸,沒有焊錫。重點是原廠出來的接頭有的鬆有的緊,我全部拆下來自己用尖嘴鉗調整開口距離,增加接觸時的壓力。

既然都拆了,我也嘗試了 Amazon 網友 NotaSecondTime 建議的改裝。這是個不用動到焊錫的簡單改裝,但是我嘗試過後看法和他略有不同,照片整理一下之後再發一篇文。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音場定位精準的低價位監聽喇叭: JBL LSR-305

東西最怕比,喇叭也是。

我的 Tannoy Reveal 601p 是近場監聽喇叭,使用上頗為滿意,自然會注意下一代的產品 502a ( Tannoy 新一代的監聽喇叭 Reveal 沒有六寸也沒有被動的了),首先注意到的是低頻的規格,我的 601p 才標示到 63Hz,502a 的單體直徑比較小,卻標示到 49Hz!難不成是用上了什麼外星科技?Tannoy Reveal 一向都是鋁盆低音單體,我想在剛性上已經是遠優於 PP 或是紙盆單體了,有什麼東西更輕更強又便宜?


抱著這個大問號,發現在討論區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是 JBL LSR 系列,兩者都是主打音場定位精準,對於擺位的要求比較低。其中我尤其注意那個 LSR-305,低頻竟然標示到 43Hz!外星科技已經進駐所有喇叭製造商了嘛?進一步對這系列喇叭研究,發現特色是那個高音號角。和傳統號角的差異是,這個號角顯的非常短,而且多個一些凸起的部份,外觀上會讓我想起量測天線用的標準 Ridge Broadband Horn。這個技術是從 JBL 頂級 M2 監聽喇叭下放的技術,這可是一對兩萬美金的喇叭耶!又注意到 LSR-305 是和 Harman 合作的產品,這是眾多聲學心理學研究的出處啊!Floyd E. Toole 大名鼎鼎,我之前才從他們的網站下載了些論文回來研讀呢,到此我對這組喇叭已經很有興趣了。


除了輻射場型的控制手法不一樣 (橢圓凹槽波導 + 大導角 vs. 短號角),電路設計上這也是兩組非常不一樣的喇叭。601p 的被動分頻點是 2.3kHz,沒有強調是哪一種架構,有鑑於他這麼便宜,我猜是二階的架構。LSR-305 則是主動 LR4 設定在 1.725kHz。LR4 是一個全頻域都同相位相加的電路架構,稍微美中不足的是時域的波形會不夠完美,LR2 則是一個在頻域和時域論上非常漂亮的解法,缺點是衰減幅度沒那麼多。要使用二階還是四階,這是屬於喇叭設計師的工作,重點是在兩顆單體在負責的頻率之外,是否有誇張的共振和失真,如果有些這種共振的話,用高階數的濾波器是標準解法,有些時候甚至要加上 Notch filter。


趁著 Amazon 之前特價 LSR-305 一支 $119,我就下手了。收到的第一個感想是好小好輕,主動的設計好方便,拿兩條 RCA 轉 TS 的線就可以開始唱歌了,不用擔心裸版擴大器那堆喇叭線、訊號線、和電源線。擺在原先 601p 的位置上,覺得人聲好像沒有那麼動人?但是又沒有仔細的 level amtching 再比較,不排除是這個主動喇叭的增益沒有我之前的裸板擴大器來的高,因為音量差異造成的誤解。

反正 Amazon 可以退,就擺著給他唱一陣子吧。聽大編制的音樂,感覺定位好像有比較精準一點,但是總覺得聲音欠缺點什麼。直到有一天把 USB DAC 的音量開到最大、喇叭後面的音量也調到最大,才赫然發現原來聲音裡面的資訊這麼多!各個樂器組之間的定位、各個樂器音色之間的搭配,都在 Ravel 的展覽會之畫裏面一覽無遺。

錯愕之餘把 601p 擺回去,一開就知道聲音沒有 LSR-305 平衡,聽沒多久就把他關掉換回 LSR-305 了。但是兩對都是號稱 on-axis 平坦的監聽喇叭,也許是和我的客廳搭配的問題,畢竟我的左聲道離牆比右聲道近很多,喇叭離後牆距離也都不遠,房間當然也沒啥吸音或是散射處理。

至於 LSR-305 為何大音量的表現好這麼多,我沒有答案。一個可能是聽覺上真的需要這麼大的音量,另外一個可能是 PP 單體在小音量表現不好,我會這樣打 PP 單體的槍是因為 Lynn Olson 嫌這種單體中頻表現不佳。但是要透過這樣兩對喇叭就比較鋁盆和 PP 的差異,真的是十分簡陋:分頻點不同、階數不同、不同的高音單體、不同的高音單體輻射場型。所以我的猜想很有可能是有問題的,但是現階段我沒有能力驗證啊...


最後讓我回答這篇文章一開頭的問題,是出現什麼外星科技又進一步改善低頻表現了嘛?

答案是 601p 標示的是 3dB 頻率,但是 502a/LSR-305 標示的是 10dB 頻率,所以這些喇叭都需要重低音才能正確播放像管風琴的極低頻,很可惜的沒有外星科技直接改變喇叭設計。


ps. Lynn Olson 的 A tiny history of high fidelity 非常值得一看。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低價位的精準耳機:Apple In-ear 耳機 + 串接電阻

Rin Choi 非常豐富的耳機量測 blog,看到了他對 Apple 2012 九月和 iphone 5 一起出的改版耳道式耳機:ME186LL/A 的評價,頻率響應的量測結果非常好,如果串接電阻來控制低頻的的話,幾乎是監聽耳機水準。改用 Sony Hybrid tip 似乎也有助於延伸高頻的頻寬。

主要的缺點是 3KHz 有約 2% 的失真,但是串上電阻會改善。因為我很少聽大音量也不是低頻控,就在 ebay 上找便宜賣家衝了。電阻的話 head-fi 的這篇討論有人推荐 Cowon Liaail,電阻值根據日本 blogger 的量測結果是 33 ohm。

買這隻耳機要注意的是 Amazon/Ebay 上還是很多舊版的在販售,主要的差異是新版的線控比較圓潤,原廠的盒子也略有不同,線控放中間的是新版的。


我的播放器材有之前為了聽音響買的 UCA-202,還有 HTC New One。前者 3.5mm 的輸出阻抗有 47ohm,搭上這隻耳機反而是優點,能進一步達成總共 80 ohm 的串接電阻來降低非線性失真。HTC New One 的輸出據說阻抗是 2ohm,可以作為不串接電阻的對照組。

首先試聽頻寬來確定耳塞到底有沒有差異。UCA202 接上 Cowon 和 ME186LL/A,分別使用原廠耳塞和 Sony Hybrid 耳塞來聽 1/3 oct 的 pink noise的時候,我注意到的是在 8KHz 的時候原廠耳塞會凹陷,這個聽力測試的結果和 Rin Choi 的量測結果一致。舒適性和氣密性而言,Sony 比較舒服但是我的右耳比較難調整到氣密的狀況。這隻耳機也不用刻意的塞非常進去,因為照 Rin Choi 對不同耳機位置量測的結果,Apple 是針對一般人的佩帶方式最佳化,而不像 ER-4 系列預設要塞到軟骨後面的第二個耳道彎道

為了了解失真到底有多少,我用 expression tone generator 寫了幾個帶不同百分比三次諧波失真的單頻音,基頻分別是 1kHz 和 3kHz。理論上三次諧波會讓人感受到不舒服、煩躁,但是我在這邊測試的重點是用我的聽力去試試看我能區分的出來不一樣的百分比是多少,因為總體噪音來自於耳機的失真和我外加的失真,當前者大於後者的時候無論怎麼外加失真的量,聽起來應該都會差不多,只有當外加的量大於本來的失真的時候,聽感才會有明顯的改變。我在下面的聆聽測試中,就是專心在找那個聽感的改變點。

以我自己的情況是,有一個特定的音量我最失真最敏感,音量開更大的時候我就完全聽不出來差異了。我也不是人體音量計,到底這個音量是多少分貝我也說不准。但是用這個敏感的音量聽德佛札克的新世紀第四樂章而言,音量是小於我心目中的現場音量不少的。我試過一次先放第四樂章調整音量,然後用那個音量聽噪音,真的是不小心就會聾了!千萬不要學我這樣幹。

以 1kHz 而言,我約略可以聽出來 0.5% 和 0.3% 的不同,而根據 Rin 串接 100 ohm 的量測結果,1kHz 的失真在 0.2% 左右。我的聽力結果和他的量測這之間的差異有兩個可能,第一是我對 noise 沒那麼敏感,第二是我對「增加的失真」沒有那麼敏感,第三是 100 ohm 和 80 ohm 的失真有差到這麼多,但我相信這樣的聽力測試至少找到了失真的上限。不過用 Klipsch x10 接 UCA202 聽,我可以區分出 0.1% 和 0.3% 的差異。

以 3kHz 重做這個測試,我約略聽的出來的是 1%。大概可以推估說失真和他量測的相差沒有太多。用輸出阻抗 2 ohm 的 HTC One,關掉所有音效聽這些外加失真的單頻波,不論有沒有接 33ohm 電阻,大約都是在 3% 的時候可以明顯區分。


實際聽音樂的時候,33 ohm 接在 T410 的 3.5mm TRS 輸出上,聽到的鋼琴比接 UCA202 總共 80ohm 的時候要來的厚實。對照 Rin Choi 的圖,這可能是 2dB low-shelf 的差異。至於失真的部份,聽大多數音樂的時候其實都沒有感覺的。但是這也可能是因為我沒有什麼高級耳機可以對比的關係。我認為以這個價位,這隻耳機沒有對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