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喇叭系統升級

不知不覺,《我的第一套音響》,居然只有那個 Sure Electronics 的 Class-T 還在服役,其他的部份都全部換掉了。這篇就紀錄一下升級的過程。


空心磚加書當作喇叭架

首先是喇叭,原先的那對喇叭疑似 Boston Acoustic 的子品牌。愛聽古典音樂的朋友跟老婆都說高頻延伸不足。另外是低頻嗡嗡作響,不管有沒有塞住那個低音反射孔都一樣。老婆的發燒友朋友送了我們 Tannoy 601p 這個監聽喇叭,真是天壤之別!

當初裝起來聽之後,覺得高頻延伸好很多、低頻量感變大又不會嗡嗡作響。想不到一個 $120 的喇叭居然可以這麼棒,相較之下之前那對差不多價位的喇叭真的會想丟掉。上網查了 Tannoy Reveal 601p 的資料,我第一個注意到的是居然有標失真是 0.6% 耶!想不到居然這種價位的喇叭會把這種關鍵數據直接放出來,雖然不是更完整的在不同功率下對不同頻率的失真數據,想想看有多少價格數倍於此的喇叭不會給你任何失真數據,就感受到這真的是做給混音師用的喇叭,標示實在啊。

喇叭本身的設計也很有趣,高音單體可以到 30kHz,我們當然聽不到這種聲音,但是理論上可以讓相位反應更平坦。高音單體附近有橢圓形的聲學波導,來控制高音單體的輻射場型 (音響領域把這個叫作 dispersion,我還是不習慣用這個字眼)。而箱體的四周有導角,來降低面板造成的繞射和散射。我在網路上找到的頻率響應量測圖也是非常平坦,沒有任何額外加入的調音。至於低頻,為一個二音路喇叭就不用太強求。在我家的小客廳放測試片,60Hz 的音量還是可以的,以勉強能聽到的音量做為標準,可以到 50Hz。我實際感受到的低頻沒有他測的這麼慘。

低頻是房間和喇叭互相影響的結果,用 waterfall plot 會是比較好的分析工具,而且擺位、室內傢俱、量測位置等等都會有影響。網路上的頻率響應圖在這麼低頻,其實參考價值不大。如果能找到低音單體的 TS 參數,可能還比較有意義一點。


裸板的缺點就是會積灰塵

訊源部份也從原先的筆電接 Behringer UCA202,換成了 Raspberry Pi 加上 Creative Sound Blaster X-Fi Surround 5.1 Pro USB。Raspberry Pi 無風扇、極度輕量化的作業系統,除了沒有筆電風扇的噪音,理論上 jitter 的表現應該能比較好。X-Fi 5.1 Pro 則有 24bit/192kHz 的能力,底噪也比 UCA202 好上很多。沒有放音樂的時候聽到的底噪是電源的表現,因為音效卡在沒有播放訊號的時候,會把輸出直接短路。沒放音樂的底噪 UCA202 和 X-Fi 5.1 聽起來沒差,表示兩者電源處理都有一定水準。而播放一段全部是零的 wave 檔,這時候比的就是 DAC 本身的底噪,X-Fi 5.1 這時就狂電 UCA202 了。

擴大器的電源也升級,從原先的雜牌萬用筆電電源,換成 Mouser 上面買的足 100W 的 28V plug-in power supply。所有 Class D/T 的擴大機,都需要相當的電壓。低電壓的時候輸出瓦數不足,而且失真也比較大。其實 TK2050 能承受 40V 的電壓,可惜 Sure 的電容只用到耐 28VDC 的。電源提升之後帶來的改善是非常明顯的,但到底是因為足瓦數還是因為高電壓,這其實很難說。對我來講花個 $70 能有這個大的提升,我是很滿意的。願意自己裝箱的話,交換式電源每塊錢能買的瓦數比較多,甚至還能有主動 PFC 控制,像是 Mean Well 出品的這台。升級電源的另外一個好處是,我原先在《Sure Tk2050 4x100W 低價位擴大機》量到的 80kHz 雜訊就不見了!可見雜牌萬用電源,濾波器大概有被偷料。反正 Zobel filter 的電容和 1W 電阻都買了,我還是把它加上去。

因為 X-Fi 5.1 只有數位音量,我把線材從原先的 3.5mm 轉 RCA,改成直接用 RCA 線 。我猜原先的那條 3.5mm -> RCA 應該蠻爛的,改用 RCA 之後發現電源底噪有改善。推論是 3.5mm -> RCA 的串接電阻太大(接頭處理不良),使得一些訊號的回流電流跑去走電源路線,而把雜訊帶進來。也因為出於好奇,買了一條 $20 的 C2G RCA cable。老實說和一條 $5 的雜牌線沒差。當然我的線都非常短,只要接頭有處理好都不是問題。要是線非常長,線本身的電容效應就會讓高頻衰減了,這時候還是買 XLR 吧。可惜低價位的 DAC 輸出肯定只有 RCA 沒有 XLR,需要很長訊號線的人,系統就要花大錢了。中間串兩個主動式的 DI box 配上愈短愈好的 RCA cable 是個將就用的選擇。

可惜 Tannoy 新出的監聽系列沒有被動的喇叭了,全部是主動的, C/P 值就沒那麼好啦。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菜鳥煮咖啡 - 法壓壺

會想自己煮咖啡純粹是因為去外面買好貴,在咖啡廳點單品咖啡好一點的都要三塊美金以上,所以決定自己試試看,一切以便宜為最高原則。

1. 咖啡豆
兩周以內的新鮮烘培咖啡豆,就我所知是好咖啡的最基本要求。我一向在 Central Market 買Austin 本地的咖啡烘培商 Third Coast Roasting Company 的豆子,但是最近發現直接跟他們買是超市價格的七折而已啊! 但是我的用量很少,為了確保兩周之內就會去買新豆子,還是繼續在 Central market  一次買四分之一磅就好。

2. 水
Austin 有科羅拉多河流過,中間用水壩攔起來叫作 Lake Austin 做為自來水的水源,之前跟朋友去湖上玩水的時候不小心喝過幾口,其實是挺不錯的。但是家裡水龍頭出來的味道就差了不少,還是用 Brita 濾過之後才拿來煮咖啡。

3. 磨豆機
現磨也是好咖啡的基本要求。有電動 Burr Grinder 當然比較好,速度快、磨豆均勻。但是我的用量很小,不想把咖啡長時間放在磨豆機裡,我比較喜歡把豆子裝在大的夾鍊帶放冰箱。因此我選擇的是手動 Ceramic Grinder,用的是類似 Hario CeramicKuissential,價格便宜不用 20USD。

這種設計的手動磨豆器,通常細磨的品質都不錯,但是要磨手沖或是法壓壺用的粗粉的時候,通常會有太多細粉。原因是這類型的設計以改變軸心高度的方式來調整粗細,設定為粗磨的時候中軸會搖晃。Orphan 還有出改裝套件,但是我買的便宜 Kuissential 似乎不能裝,而且新的有蓋子的 Hario Ceramic 似乎也不能用,殘念。

沒關係,無法從下面以另外一點固定中軸,我自己嘗試把中軸上面的部份加粗,想透過增加中軸和支架的接觸面積來提高穩定性。不過實際嘗試之後發現,上面的塑膠支架內緣並不是平滑的圓筒狀,而是圓椎狀。在調整高度的時候,無法做到穩定的控制間隙,所以我怎麼加粗都不實用。

結論:我有時間的時候就過細篩,留粗粉泡法壓。

4. 咖啡壺
因為便宜是一大考量,因此用 IKEA 的法壓壺。IKEA 出品的似乎沒有特別便宜,只是這是接手朋友的不用成本。也一度想要在家便宜煮出 crema 而在看 Bialetti Brikka,但是我喝的少,花 50USD 買壺似乎有違便宜喝咖啡的初衷,就跳過了。

法壓喝了一陣子之後,才學到手沖比起法壓有個明顯的優點,就是沖泡時間和水量能有比較好的依據。只要水開始明顯的滲透速度變慢,就不需要再繼續加水,因為這時候出來的咖啡品質已經變差了。但是手沖壺、濾網、濾杯也都是成本啊,還是跳過。

5. 沖煮方式
我的沖煮方式是首先用電動熱水壺燒 Brita 濾過的水,水量大約是最終咖啡量的兩倍左右。一來是咖啡粉會吸水,二來是我會先用熱水暖壺和暖杯。這時候邊煮水也開始磨豆子。我沒有精確的電子秤,因此用量匙做為工具,我的基本比例是 500ml 的水配上三平匙的豆子,對大多數人來講這應該是很淡的比例。

水滾了之後,先倒入法壓壺暖壺,之後把濾網下壓上拉幾次,確定整個壺都被蒸氣燻熱之後就把熱水倒入咖啡杯裡暖杯。同時打開熱水壺的蓋子讓他降溫,我通常是給它降溫一分鐘。

降溫夠了之後,快速的把磨好的咖啡粉倒入壺中,高舉熱水壺讓水衝入壺中。高舉的用意是讓水和咖啡粉能在壺中擾動攪拌,這樣省去我另外攪拌的功夫。之後蓋上蓋子但是濾網完全不壓下!這個用意是讓咖啡粉可以被蒸氣蒸燻。等一分半之後把濾網壓到液體一半的高度,目的是浸泡蒸燻過的咖啡粉。一分半之後就把咖啡杯裡的熱水倒掉,把濾網壓到底然後倒咖啡到杯中。

6. 調整
要用法壓泡咖啡,能控制的變因有研磨粗細、水和粉的比例、水溫、浸泡時間。

水溫是比較容易判斷的部份,我用的降溫的時間從三十秒到三分鐘不等。等愈久水溫愈低,泡出來的咖啡愈不酸 ,比較適合輕烘焙的豆子。要注意的是這裡的酸是醋的那種酸:sour,而不是水果的酸:acid,後者是某些咖啡豆本身的特色。

我的總浸泡時間只有三分鐘,以網路上搜尋到的文章來看,這是偏短的。有些人泡法壓會浸泡五到八分鐘不等。我的短浸泡時間概念來自於手沖,如果過度萃取的咖啡是不好的,那我寧可萃取不足也不要過度萃取。這部份其實是個人喜好,買了新豆子可以嘗試看看兩分鐘和六分鐘的版本,調整一個自己喜歡的萃取濃度。

如果說長時間浸泡會過度萃取出「不好的味道」,那要調整「好的味道」的濃度,那就是靠水量和咖啡粉的比例,以重量來計算,有人說 10:1 ~20:1 都是可以的,就看個人對咖啡濃淡的口味。如果你是重口味愛好者,那法壓大概無法滿足你的需求,磨卡壺甚至是家用 Espresso 機器才是你的目標。

研磨粗細會同時影響好的味道和不好的味道,愈細的粉對於浸泡時間的拿捏會愈計較。加上 ceramic grinder 要精細調整研磨粗細有點難度,因此我是固定在一個相對粗的位置之後,就沒有去動它了。口味上以上面講的:水和粉的比例、水溫、浸泡時間來調整。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RaspyFi 進化版 - Volumio

VolumioRaspyFi 原班人馬繼續招兵買馬之後推出的 distribution,除了 Raspberry Pi,也支援其他不同的硬體,像是 CuBox,網站上也有硬體選擇的推荐。我自己是對 CuBox 很有興趣,一方面是外觀小巧,二來是支援 Gigabit Ethernet,做為 NAS 應該不錯。

之前試用過 v1.1 beta,爆音很多而且執行速度變慢很多,我就沒有寫文章討論他了。現在出了 v1.2 beta,特別的是採用新的 USB driver,也許對爆音能有點改善。

Volumio 比起 RaspyFi 主要是設定上更方便,像是 Samba 已經把外接硬碟設好了,透過網頁介面可以直接修改 mpd.conf 的內容。

可惜還是不支援 soxr,如果不想自己編譯 soxr,又願意相信我的話,就直接下載吧。下載之後把兩個 lib 檔放在 /etc/usr/lib,把 mpd 放在 /etc/usr/bin。最後就是修改 mpd.conf。



很神奇的是在這個版本可以用到 192k 雙聲道,我之前用這個設定會有爆音!另外一點是 soxr 省資源到很誇張的程度。我用 wave 檔直接輸出,mpd 佔 CPU 固定在 17.5%,設定 192k 之後,mpd 佔 CPU 則是固定在 25%。這次的 USB driver 真的有穩很多,可以一邊下載檔案到外接硬碟裡,同時又維持播放音樂。這在以前可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要把 USB 改成 async 提高傳檔案速度的話,則是修改 /etc/usbmount/usbmount.conf,把其中的 MOUNTOPTIONS 中的 sync 改成 async 就可以了。

最後,查資料之後發現,MPD 的軟體音量是有實作 dither 的!原始碼中有調用 PcmDither.cxx。

Volumio 讓事情變簡單好多啊,只要這樣就搞定了,聽音樂啦!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MPD 加上 SoX 升頻

RaspyFi 主打 bit perfect,檔案是什麼格式就直接丟給 DAC 處理,中間沒有經過任何加味。但是對於擁有 96KHz/192kHz DAC,而且又懶得轉檔升頻、認為即時升頻運算是可以接受的人,其實幾個簡單的指令就可以讓 Raspberry Pi 做這樣的運算。我在這紀錄了我自己嚐試的經過,以及最終我所使用的方法。

  • 方法一:使用內建的 Secret Rabbit Code
  • 使用方法很簡單,只要在 /etc/mpd.conf 加上下面這行就可以了。

    這是一個頗有名氣的 resampler,那個數字的設定可以參考 MPD 說明書,但是寬頻的 0 和 1 這兩個設定在 Pi 上都跑不動,會發生音樂格放的現象。使用頻寬只有 80% 的演算法,我認為不如不要用,放棄。

  • 方法二:透過我之前自己 compile 好支援 pipe 的 MPD,外掛 sox 
  • 在我的《用 Raspberry Pi 聽音樂》紀錄了我如何設定並編譯支援 pipe 的 MPD,現在只要安裝上 sox (sudo apt-get install sox),就能使用這個威力強大的效果器!最主要的優點是可以加上 dithering 來讓 quantization noise 變得聽起來比較不明顯,這在只支援 16bit 輸出的音效卡上,理論上是個重要的設定,不過我還沒有仔細的試聽比較就是了。

    我在 /etc/mpd.conf 加上如下的設定:
    主要的內容都是在指定輸出輸出的格式,注意 raw 後面有一個 "-" 不要漏掉了,後面的 sample rate 和 bit 數就根據使用的 ADC 設定。 在我的 Raspberry Pi 上,這樣的設定勉強跑的動,CPU rate 會上到 80%,這時候只要用網頁開 RaspyFi 就會讓他掛點,不過用 gnome music player client 或是 Android/iPhone App 影響都比較小。這部份也許可以透過超頻改善,不過我沒有繼續往這方面嚐試就是了。
    嚴格講,這樣的 dithering 還是不能在 16bit 音效卡上使用軟體調整音量的。RaspyFi 的軟體音量調整是交給 ALSA 負責,一旦用軟體把音量調小,好不容易加上去的 dithering 都會被砍掉。理想上應該要使用 hardware mixer,並在 sox 指令中加上 "gain -20" 來降低音量 (以 20dB 為例) ,這樣的另外一個好處是 dither 和 resampling 都需要 digital headroom,這樣的調整方式也可以避免這些音效處理反而造成失真。

  • 方法三:指定 MPD 使用 soxr
  •  MPD 說明書 裏面我注意到其實有個 soxr 的選項,不過 RaspyFi 預設並沒有安裝這個 library,因此我們要自己手動編譯安裝。首先下載原始碼並丟上去 Pi,執行以下指令:


    最後的 /etc/mpd.conf 的修改則如下:
     

在我的系統上第三個方法的 CPU 使用量大約在 30% 左右,我很滿意這樣的結果。至於同樣的 DAC 跑在 44.1KHz 和 96kHz 的差異,我這樣的木耳就直接放棄用耳朵比較了,學理上只要 headroom 夠,這些處理可以讓不夠完美的類比輸出濾波器,也能產生優秀的聲音。MPD 內部是用 32bit 運算,只要最後輸出的時候處理正確,應該不會有 clipping 的問題,這部份有待進一步的資料收集。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NX300 開箱

我在三年前從 eBay 便宜入手了 NX10 + 18-55mm/f3.5-5.6 OIS + 30mm/f2.0。用到今天為止快門數其實還沒有破兩萬,遠低於我當初自己設定的拍到五萬張才要換相機。但是最近 BHphoto 的特價實在很誘人,NX300 + 20-50mm/f3.5-5.6 + 50-200mm/f4.0-5.6 OIS II,總共不到 $570,就忍不住衝了。

雖然 NX300 已經出了一陣子了,還是來個開箱吧!這些照片是用 NX10 + TT560 + 自製散射板拍的。

特價的是咖啡色蒙皮的版本,這也是我本來最喜歡的顏色,不清楚為什麼賣的不好而總是在特價。

機頂的金屬拉絲很漂亮

NX300 是單滾輪的介面,後面只有十字鍵而沒有飛梭。操控介面和 NX10 非常類似,只是滾輪從機背移到機頂,以我的操控習慣提升了單手操作的穩定性。

前面兩張照片用機頂閃就很漂亮,機背這張我發現螢幕會反光,所以用機頂小閃 -2 EV 光觸發手持的 TT-560 從上面打光,機頂小閃也用一張名片擋著,不然螢幕上還是會很明顯亮一條。不過這張還是有漏光就是了,難怪離機閃大家喜歡無線電觸發多於光觸發...


拍好開箱馬上把我最愛的 30mm/f2.0 掛上去,鏡頭轉起來很緊,但還是可以裝上去就是了。晚上開燈的室內對焦速度有明顯的進步。亮部的高 ISO 直到 3200 我都很滿意。

NX300 ISO800 Dark Scene Testing
這張 ISO 800 的焦點在蘋果上,解像力表現很不錯(點擊可以跳到 flickr 看原圖)。

NX10 + 45mm
NX10 拍的做比較,一樣的機身設定和鏡頭。兩台相機都把對焦點縮到最小、打開對焦輔助燈,但是 NX10 就是無法準準的對在蘋果上,我試了三四次都一樣。所以 NX10 拍的後面的書反而比蘋果較清楚。兩張比較可以發現 NX10 在 ISO800 畫面對比變低了,整個灰灰的。


之後把 Chinon 55mm/f1.4 Blue MC 接上去,試試看 focus peaking + 8X 放大的威力,我的機子是 FW 1.10,完全沒有問題!關掉放大功能的時候,也可以正常 focus peaking,但是 focus peaking 就沒有那麼準。雖然放大功能只能用在畫面的中央,我已經很感恩了。我個人認為 5X 放大配上 focus peaking 非常非常好用!


NX300 + Chinon 55mm/f1.4 Blue MC with FW1.10 @ f3.0
NX300 + Chinon 55mm/f1.4 Blue MC with FW1.10

NX300 + Chinon 55mm/f1.4 Blue MC +FW1.32 @ f2.0
NX300 + Chinon 55mm/f1.4 Blue MC with FW1.32

轉接老鏡發現機身直出的 JPEG 有點紅移,縮光圈還是一樣。不過 LR 4.4 轉出來的則沒有問題。軔體升級 1.32 之後直出的 JPEG 也沒問題了。上面用 FW1.10 拍的是用 f4.0、後面用 FW1.32 拍的是 f2.0。


接下來幾天的感恩節假期,希望花點時間進一步測試接上不同 NX 鏡頭的對焦速度、銳利度,也希望有機會把相機帶出門拍拍照。

最後,BHphoto 又進一部降價了!現在這組又回到 $599,但是 NX300 + 18-55mm/f3.5-5.6 OIS 從 $649 降到 $549!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Raspberry Pi 傳檔案的速度

我自己是把現在的 RaspyFi 當 NAS 在用,但是無論是 samba/sftp/ftp 的速度都非常慢,只有 ftp 勉強有 2MB/s,找了一些網路文章參考之後,做了下面調整。

0. 修改 samba.conf
我發現像在 RaspBMC 上面一樣只改 /etc/smb.conf 是不夠的,重開機之後我改寫過要分享外接硬碟的 smb.conf 會被覆蓋掉,不會正確把外接硬碟分享。RaspyFi 還需要把 /var/www/_OS_SETTINGS/etc/samba/smb.conf 改掉。

1. 外接硬碟改用 async


這是全部裏面最重要的設定,一定要改,不然速度無論如何都無法突破 2MB/s。

2. 外接硬碟不用 NTFS 改用 ext3 或是 ext4。
因為 NTFS 的詳細規格微軟並沒有公開,因此在 Linux 上面的實作效率不佳。

3. 用 samba 配合 ftp,不要用 sftp。
只要在「我的電腦」裏面打上,\\IP,就可以透過 samba 直接傳送檔案,速度可以到 5.75MB/s。不用  sftp 的原因是他比較耗 CPU,速度會比較慢。

還需要配合使用 ftp 的原因是,透過用 samba 移動檔案的時候等於是複製再刪除,很沒有效率,ftp 則可以正常的移動檔案。

ftp 的安裝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我把 vsftpd.conf 把其中 anonymous 加上註解,把 write 跟 local 拿掉註解。再用最後一行重開就好。我測試 ftp 的速度是 6.2MB/s 了,比起 samba 只有快一點點。
 
4. 用有線網路而不是無線網路。
和 3 都一樣的設定,只是把我電腦的有線網路換成 802.11n 的無線網路 (沒有合併頻寬),速度掉到3.6MB/s,其實還低於 802.11n 標準頻寬的理論速度 5.4MB/s。

5. 要更往 10MB/s 逼近 (100Mbps 乙太網路的理論速度),就需要超頻了。


當然 6MB/s 的速度不是非常理想,但受限於 Raspberry Pi 只有 10/100Mbps 乙太網路,以及那顆不夠快的 CPU,我就接受它之後加減用啦。

最近朋友推荐 Cubietruck,有 Gigabyte ethernet、雙核心、SATA II 的硬碟介面,只是不知道有沒有 USB 3.0。看起來是相當不錯的產品!也有 Android 版本的作業系統可以跑 XBMC。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Sure Tk2050 4x100W 低價位擴大機


當初買這個擴大機的主要原因是方便,內建 RCA 端子、電源可以直接用筆電的,省下裝箱和眾多接頭的成本,無論是金錢或是時間。在 改裝 wiki 上面有提到原廠的 DC offset 很大,我原先沒當一回事,這周心血來潮把他帶去學校用電表量了一下,結果還真是驚人啊,四個聲道分別大約有 400mV, 100mV, 200mV, 5mV 的 offset,當然就拿起螺絲起子把他們都調整到 10mV 以內。

既然都帶到學校了,就接上示波器吧,用一個耐 25W 的 4ohm 電阻做負載,輸入則是用 Expression Tone Generator 寫幾個 1kHz, 10kHz, 20kHz 的絃波,用 Thinkpad T410 內建音效卡的 24bit/192kHz 放出來。可以看到 1KHz, 10kHz, 20kHz 的峰到峰振幅分別是 7.562V, 6.938V, 5.188V,這表示 10kHz 和 20kHz 對 1kHz 分別有高達 0.75dB 和 3.27dB 的衰減!這樣的規格實在稱不上是好擴大器。

1kHz 10kHz 20kHz

之後把參數固定之後把四個聲道都量測了一下,結果如表 (聲道如第一張圖由左至右):
Channel 1 Channel 2 Channel 3 Channel 4
1kHz 15.47V 15.94V 15.62V 15.94V
10kHz 14.38V 14.38V 14.06V 14.53V
20kHz 11.09V 10.31V 10.47V 10.62V








這個結果解開了我長久的疑惑,我總是覺得我的喇叭聲音左邊大聲一點點,一直以為是我耳朵的問題,原來是因為我用 channel 2 接左聲道、channel 3 接右聲道造成的,約為 0.26dB。回家之後馬上改成用 Channel 2/4 為左右聲道。

過去一年以來,我是用固定 19V 的變壓器驅動這個放大器,對於流行音樂、搖滾音樂都很滿意,就是古典音樂在大動態的時候不甚滿意。所以這周也嚐試調整萬用筆電變壓器的輸出電壓 (15-24V),雖然輸出功率從 100W 變成 70W,但是我的聆聽距離只有兩公尺不到,喇叭效率也有 89dB,音量應該不成問題。接上 24V 之後發出來的聲音,實在進步太多了!整個交響樂團一起發出聲音的瞬間,樂器之間的音色、定位變得清楚很多,不再是糊成一片,而鼓的聲音雖然不大 (畢竟我的喇叭 -3dB 只到 63Hz)、不過鼓質的感很好。我整個晚上都坐在客廳走不開,把手上的交響樂、協奏曲都聽了一輪!再次驗證 wiki 上說的,電壓愈高愈好。

另外一個疑惑是,我覺得這個擴大器音量大的時候比起音量小的時候,好聽非常多。這點也在用示波器量測高頻小訊號的時候獲得了答案。
這張圖裏面 20kHz 的訊號比起上面三張一組裏面的 20kHz 小了約 12dB,可以明顯看到有很多高頻雜訊載在 20kHz 的輸入上面。我相信這並不是音效卡用數位把音量調小的結果,畢竟我用的是 24bit 模式,而且這個雜訊並不是鋸齒狀的。這張圖裡裏面的雜訊相對於 20kHz 位置也是固定的,約是每個周期出現四次,表示這個雜訊的基頻約在 80kHz 左右,但是他本身涵蓋了比較多的高頻成份,所以局部有很劇烈的振盪。

再次回去閱讀改裝 wiki,裏面有提到 Sure 並沒有實作 Zobel filter,那是一個截止在 80kHz 的低通濾波器,可見原廠需要這個 Zobel filter 來將這些高頻雜訊消除掉!依照原廠說明書,這個 Zobel filter 應該要放在電感的前面,可以想像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避免鐵心電感磁場飽和,可惜的是 Sure 並沒有預留孔位,因此只能加減把 Zobel filter 接在輸出端子上了。原廠建議用 10 ohm/1W 串接 0.47uF 的電感。因為這個雜訊頻率很高,應該要用高品質的無極性電容,而不要貪便宜用電解電容。

我接下來改裝的方向是把這個 Zobel filter 補回去,並加上額外的電源電容。但是那個 3dB 的高頻衰減我目前還是無解。其實當初不應該貪便宜跟方便買 Sure 的,HiFimeDIY 的 TK2050 實作品至少有那個 Zobel fi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