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群機亂舞

2012 我寫了 《從最近出的相機看鏡後距》,主要的討論對象是 Canon G1x,這台主要特色是 1.5" 感光元件、等效 28-112mm/f2.8-5.6。

將近兩年過去了,最近也有兩台類似的機器出籠,分別是 Sony RX10 和 Olympus Stylus 1。前者配備 1" 感光元件、等效 24-200mm/f2.8,後者是 1/1.7" 的小感光元件,等效 28-300mm/f2.8。兩台也都有 EVF,瞬間 G1x 就被完爆了,那個鳥鳥的光學觀景窗和沒有恆定光圈的鏡頭,變焦範圍又沒有這兩台廣。更不要說 RX10 還有防塵防滴!

RX10 和 Sylus 1 在日本的售價約是 USD1300 和 USD698,我來選些比較對象。

Nikon V2 搭配 10-100mm (等效 27-270mm/f4-5.6) 在 BHphoto 上面賣 $1196,那顆 10-100mm 鏡頭雖然比較遠一點,但是最近端光圈差到整整一級。接下來就看 RX10 的對焦速度能不能有 Nikon 的水準了,畢竟 J1/V1 的對焦實力可是有 DSLR 水準,拍運動不是問題。Olympus 機身最便宜的是 EPL-5,$549,加上最便宜的 VF-3 $145,再配上$599 的 MZD 14-150mm/f4-5.6,整體價位和規格其實和 V2 套餐非常接近。

接下來就要看 MZD 14-150mm vs. Nikon 10-100mm vs. Sony 24-200mm/f2.8,到底那顆鏡頭素質比較高了,還有用家對於防塵防滴有多在乎,畢竟這幾台價位其實都非常接近。用 Olympus 的好處是可以接其他鏡頭,Nikon 雖然可換鏡頭,但是選擇少到不用考慮。

至於 Stylus 1,我想是一個體積縮小又大光圈的隨身 DC,在我看來比較像是把 XZ-2 虛弱的望遠端給強化了不少,這樣的產品也應該不至於打到各家 Super-zoom,畢竟等效 300mm 距離等效 700mm, 1000mm 這些打鳥怪物,還是有一大段差距。這也是我樂見的一個進步方向。


至於我說短鏡後距相機必備的 microlens 偏移,也是 Sony 的 E 接口全幅機 A7r 的標準配備了,非常好奇這樣的可以改善轉接老鏡的畫質多少,就靜候網路上的測試結果。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音場的來源

因為我自己就算用耳機聽 binaural 錄音,定位了不起是離頭 30 公分,聲音也無法達到正前方,總而言之就是沒有真實的距離感,所以開始查閱了一些資料。David Griesinger 的網站是主要資料來源,但是 Linkwitz 的文章整理的非常好,而這個過程中我也發現音場重現也跟錄音的方式很有關係,Deltamedia 則是把各種錄音技巧的優缺點整理地很好,值得和 Linkwitz 的文章來回參考。

結論性地講,現場聽音樂,人腦感受到的音場來自三個要素。針對低頻的聲音,人腦會去注意該樂器的聲音抵達兩隻耳朵時間的不一樣,這是 Interaural-Time-Difference (ITD)。針對高頻,兩隻耳朵收到的音量會因為頭的形狀而有不同,這是 Interaural-Level-Difference (ILD)。最後,人只用一隻耳朵其實也是可以聽出方向的,那是因為外耳的形狀使得同樣的樂器從不同方向發出的聲音,抵達耳朵的波形會略有變化,我們就從這個波形的變化聽出方向來。從頻率的角度來看,則表示頻率響應是方向的函數,這是 Spectral difference,最後這個其實人腦在後面做了很多事情,David Griesinger 的投影片解釋的很清楚。

ITD、ILD 則跟很多針對耳機的播放軟體、耳擴裏面內建的 crossfeed 有關係,有很多人說 crossfeed 可以改善用耳機聽一般錄音 (非 binaural) 時候的空間感,有人甚至說能改善音場的前後縱深。但實際玩過就會知道,crossfeed 對於一些早期 ( ~1960) 的雙聲道錄音效果很好,但是對於現代的錄音好像就沒啥特別效果 (至少對我而言)。原因是很多早期的錄音其實是用單聲道 pan 成雙聲道的。把單聲道麥克風收到的聲音,大多數從右邊喇叭放出來,播放的時候就會好像聲音來自右邊,但是如果聲音「只從」右邊喇叭放出來的時候,喇叭聽起來還可以,耳機聽起來就會非常不舒服。

crossfeed 的效果是把左右聲道的高頻和低頻,先經過延遲 (模擬 ITD),再經過不同的衰減 (模擬 ILD) 之後放到對面去,來讓聲音比較接近人耳聽到的樣子。但是現在有很多的雙聲道錄音技巧,其實已經內含 ILD 甚至是 ITD 了。以古典音樂最常見到的 ORTF 來講,兩隻收音場型是心型的麥克風,距離十七公分,開角 110 度,這樣雙聲道收下來的聲音通常用喇叭放出來就非常棒,那個十七公分就是要模擬人耳的距離,因此會在兩耳間產生正確的時間差 (ITD),110 度開角的心型收音場型,則不同方向來的聲音在兩隻麥克風收到的音量會不一樣,根據 Linkwitz 的計算,ORTF 的音量差大約可以區分加減 34 度的以內的方向。這個數字很有趣,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要和正三角形的喇叭擺位有對應?這部份我需要進一步找資料。

ORTF 的主要缺點也是來自於那個十七公分,早期的雙聲道收音麥克風是擺在同一個平面的 (XY 錄音),只利用角度的不同來達到音量的差異。擺在同一個平面的好處是,直接把兩聲道的聲音相加就可以得到單聲道的聲音,在早期的廣播時代,單聲道的音質也是很重要的。ORTF 則不能這麼簡單的把兩聲道的聲音相加,因為那個十七公分會造成 comb filter,讓聲音的頻率響應改變很多。

比較的起來的話:
Mono pan 到底 = 不舒服。
Mono pan 部份 = 所有頻率的 ILD 都一樣,並不自然,但是比上面好很多。
XY 錄音 = 不需要錄音師控制 pan,直接收到 ILD,但還是所有頻率的 ILD 都一樣。
ORTF 錄音 = ILD + ITD,但是所有頻率的 ILD 都一樣。

我推測用耳機搭配 crossfeed 聽 ORTF 錄音的時候,ITD 應該設為零,因為 ORTF 已經內含了,不過調整頻率點和高低頻不同的衰減,可能還是可以提升定位感。至於聽早期 XY 的錄音品,則應該要加上適當的 ITD。如果遇到 mono pan 出來的 stereo,那設定的 ILD 有可能需要根據不同的錄音品調整,畢竟當時錄音師 pan 了多少,實在沒人知道。最後, http://www.ohl.to/ 上面的 head-fit 是設定 crossfeed 很不錯的工具。他的另外一篇文章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了 crossfeed,也推荐了用 Charles Mingus 的 Ysabel's table dance 作為調整 crossfeed 的參考曲目。這是 1957 年的錄音但是音質相當好,我是從 Amazon 上買 mp3 單曲回來聽的,雖然不是很理想的檔案格式,但是拿來調整 crossfeed 我覺得夠用了。這個曲子的特點是有很多樂器,涵蓋的頻率範圍非常廣,尤其是右邊的響板可以高到 7-9KHz,適合拿來調整高頻的 ILD,薩克斯風和小喇叭則分別在左右聲道,銅管樂器的基頻處在 crossfeed 的低頻、嘹亮的音色在 crossfeed 的高頻,仔細比較這兩個樂器的音色是否自然可以拿來調整頻率點,最後是左邊的大鼓,可以調整低頻的 ILD 和 ITD,這首曲子真的是相當不錯的調整標的。而調整的目標是要做到定位正確但是音色沒有改變,不過我的腦子拒絕只用 ITD/ILD 把東西放到前面,我不管怎麼調都是在後面 (雖然可以從正側面調整到左右後方),因此效果能有多好,我實在是不知道。


最後講到 spectral difference,唯一能把這個變化正確錄下來的,只有 binaural 錄音。以 David Griesinger 的投影片內容,如果我們把一個麥克風透過管子「接觸耳膜」,直接錄製耳膜上的音壓,然後用這個特殊的麥克風來 EQ 耳機,使得播放的時候能重現耳膜上在錄音時候的聲音,那就可以獲得完整的「原音重現」,包括正確距離和方向的音場。缺點?你要親自錄親自聽,別人聽不一定有這樣的效果。第二,當我們轉頭的時候方向就會崩潰,因為我們的腦子預期聲音還是來自前面,但實際上音場會跟著頭轉,這種時候就需要 head tracking。

Linkwitz 則是基於這個概念,但是用喇叭而不是耳機達成音場。前面說過 spectral difference 來自於外耳的形狀,因此用喇叭播放的時候,兩隻喇叭是在我們的前面左右,他們發出來的聲音自然的會透過每個人自己的耳朵,達到 spectral difference。他個人錄製現場音效的一個方式,就是在眼鏡上裝置兩個無方向性的麥克風,注意是在眼鏡上而不是在耳朵裡,所以錄製的時候會包含 ILD、ITD,也因為他的頭在那,也會包括不同頻率正確的 ILD,但是 spectrum difference 並沒有被錄製進去。他認為這樣的錄製結果用喇叭播放的時候,效果就很好了,他也有賣用類似技巧錄下來的測試 CD。我對這邊其實有點疑惑,因為我們自己的耳朵和自己的頭會提供完整的 ILD、ITD 啊,為什麼 spectral difference ,要用自己的耳朵達成,但是前兩者卻是錄音的時候就要有呢?我可能要繼續研讀 Linkwitz 的網站來理解他的想法。

無論如何,ORTF 錄音搭配 Linkwitz 設計的全頻場型固定的喇叭,似乎已經能達成喇叭在房間裏面消失,就像在現場開了一扇大窗戶一樣,這是 The Audio Critic 的評語

PS. ORTF 部份是我的猜想,因為 Linkwitz 對於很多歐洲網路古典音樂電台的錄音頗滿意,也在我開頭提到的文章中說明某種 XY 錄音是後續調音的 baseline (他並沒有嚴格區分 XY/ORTF )。